最近杭州有个30多岁的女白领早上跑步胜亿配资,结果回家直接送医院,体温飙到42度,器官都衰竭了。医生说她这种情况很危险,差点就救不过来了。这事儿让我想起以前总有人说运动越狠越健康,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。
这个女的当天是六点多出门跑的,天还没完全亮,温度其实不算太高。但医生说她戴的运动手表显示跑了八公里,配速挺快。医院抢救室的人说,她到的时候已经意识不清,体温仪都快显示不出来了。后来才知道她之前在跟着某个跑步博主练,每天目标都是十公里以上。
其实很多运动博主发的视频,底下都有人提醒注意安全,但他们根本不在乎。有个博主账号粉丝两百万,评论区问热不热,他回复\"流汗流汗,越流越健康\"。这种话听着就唬人,身体不是机器,哪能随便乱开?
医生说人到三十岁以后,心脏肺功能自然就开始下降了。突然加量跑步就跟玩命差不多。现在网上那些打卡挑战,动不动就说\"突破极限\",其实是在害人。
我有个朋友就是被这些视频带坏的,非要夏天早起跑十公里。结果去年中暑住院,腿上还查出横纹肌溶解。现在想起来都后怕,要是再热点怕是要送命。
其实维持健康不一定非得这么拼。我隔壁大爷每天爬楼梯二十层,下雨天就扫地拖地,身体比好多年轻人还硬朗。医院营养科的医生也说,家务活加上走路胜亿配资,足够保持基础代谢了。
可惜现在太多人被流量误导。有个跑步软件,明明气象台发高温预警,它还推荐\"极限训练计划\"。软件公司靠这个赚广告费,可老百姓真出事了谁管?
上海最近开始试点运动分级制度,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开运动处方。比如四十岁以上的人,系统会自动调整建议强度。北京也有政策说,高温天去健身房补贴减半,但多做家务反而能领奖。
专家说每个人基因不同,有些人天生耐力好,有些人就适合慢节奏。现在网上那些\"每日十公里\"的模板根本不管用。尤其是夏天,脑子别发热,千万别觉得自己能跟机器一样。
杭州那位女的现在还在ICU,家里人说以后再也不让她这么拼命了。医院发了份告诫书,上面写着高温时段尽量别剧烈运动,但又有多少人会看呢?
现在看新闻,各地医院中暑病例比去年多了三成,特别是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上班族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很多人还在用老方法应对新环境。
运动博主靠流量吃饭,但咱们得靠命活着。现在有些小区开始搞\"健康银行\",扫地拖地能积分换体检名额。这种实在的办法,比整天喊着硬撑强太多。
最近天气预报说还要热一周,我朋友圈已经没人再说要晨跑。有人开始学楼下阿姨跳广场舞,有人改晚上散步。生活节奏慢下来,好像也没啥不好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的谚语,\"急火燎不了大锅饭\"。运动也是,别光看别人晒的成绩,自己身体才是最该在意的。现在知道真相了,就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动就行。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